|  | 
|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
 一、建筑布局
 1.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,与母婴室临近,周围环境安静、清洁。
 2.严格划分限制区、半限制区、非限制区,区域之间标志明确。
 限制区包括:正常分娩室、隔离分娩室、刷手间、无菌物品存放间;半限制区包括:待产室、隔离待产室、更衣室、办公室;
 非限制区包括:产妇接收区、污物间、卫生间、车辆转换处。遵守人流、物流,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。
 3.墙面、地面、天花板无裂隙,表面光滑,便于清洁与消毒。
 二、人员管理
 1.医务人员,包括辅助人员上岗前应接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。
 2.医务人员患有皮疹、腹泻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等感染性疾病时应离岗或调岗。
 3.诊疗过程中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,有体液暴露危险时应戴防护面罩、穿防水围裙和防护鞋。
 4.接生或助产前应按照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、戴口罩和帽子、穿无菌手术衣、戴无菌手套。
 5.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,人员入室前应做手卫生。
 6.私人物品不得带入产房内。
 三、环境管理
 1.保持空气清新,每日通风≥2次,每次≥30分钟,每天对空气进行消毒,有记录。动态消毒机过滤网每季度清洗一次,有记录。
 2.每位产妇分娩后应湿式擦拭地面及产床周围的各种物体表面,有明显污染时使用1000mg/L含氯消毒液擦拭。
 3.门窗、墙面每周擦拭,有污染时使用消毒液及时擦拭,保持清洁。
 4.清洁用具专室专用,标识清楚,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,晾干备用。
 5. 依据卫生部《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》,规范胎盘的管理;传染病、疑似传染病、急产孕妇的胎盘按医疗废物处置。
 四、物品管理
 1.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用已更换,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有明显感染性物质污染的织物分开收集、标识明确。不在产房和走廊上清点使用后的织物,
 2.接触患者的所有诊疗物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。
 3.脐部护理使用的辅料及脐包应无菌,并在有效期内使用。
 4.备皮用具首选一次性使用物品。
 5.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,遇污染时立即消毒。
 6.压力蒸汽灭菌、低温灭菌、消毒和清洁的器具物品须分类、分柜存放,有效期内使用。
 7.无菌包、无菌纱布、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;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,每台一套。
 五、隔离管理
 1.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、HCV、HIV筛查,传染病产妇应隔离待产、隔离分娩,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,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,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。分娩结束后对房间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。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放入双层医疗废物袋内,密闭运送,按感染性医疗废物焚烧处理。
 2.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,被血液、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使用。
 3.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,湿化液用灭菌水;用毕终末消毒,干燥保存。
 4.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,隔离产妇平车专用,用后消毒。
 | 
 |